未知题型

【参考答案】

1. 下面哪项内容不属于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内容()
A. 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B. 收三岁以上七岁之儿童
C. 蒙养院房舍,以平地建造为宜,断不可建造楼房
D. 课程设立为读方、数方、游戏。
2.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活动”课程包括()
A. 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科学、儿童艺术、儿童语文
B. 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美术、儿童音乐、儿童语文
C. 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语言、儿童美术、儿童音乐
D. 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科学、儿童数学、儿童语文
3.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1996年版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撇杨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B.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同于“品德教育”
C. 以“常识”课程替代“社会教育”课程是不科学的。
D. 1996年版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提供了法规、政策及理论上的支持
4. ()是一个将社会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A. 气质
B. 社会性
C. 社会化
D. 个性
5.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个性是个体经常出现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B. 社会性是个体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特性
C.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个性有显著的联系
D. 学前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所涉及的领域是不同的,所以两者不需要协同发展
6.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发展的生物基础,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发展的特点。
A. 个性和社会性
B. 性格
C. 习惯
D. 个性特点
7. 关于气质与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发生变化
B. 气质和个性、社会性没有关系
C. 没有可以离开个性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个性
D. 成人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措施不用考虑每个儿童的气质特点
8. 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密度高于一定的界限,幼儿会()
A. 消极的社会性行为
B. 注意力分散
C. 感到烦躁
D. 破坏性行为增多
9.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 教育和发展
B.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C. 教育和人际交往
D. 教育和社会适应
10. 在对孩子说“不”之前给予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在说“不”之后告诉孩子不能这么做的理由,这种类型的家长属于()
A. 专制型
B. 宽容型
C. 权威型
D. 溺爱型
11. 学前教育的各种改革,均强调()的思想
A. 以幼儿为本
B. 以国家教育政策为本
C. 以社会发展为本
D. 以家长为中心
12. 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 人际交往
B. 社会适应
C.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D. 爱祖国、爱家乡
1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活动目标最主要的特点是()
A. 丰富性
B. 连续性
C. 统领性
D. 可操作性
1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4-5岁幼儿人际交往的培养目标是()
A.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B. 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C. 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D. 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15. 当幼儿不知道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成人可以()
A. 建议幼儿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建议幼儿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B. 建议幼儿自己玩
C. 建议幼儿更加大声提出自己的请求
D. 建议幼儿先走开
16. 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
A. 自己
B. 自己与家庭的关系
C. 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D.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17. ()认为对父母评价的感知是儿童时期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儿童依据个人的价值判断去接纳与自我相一致的经验,拒绝或歪曲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C. 罗杰斯
D. .埃里克森
18. 下面哪一项标志着儿童客体我的产生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B. 幼儿逐渐由单词句向双词句发展,逐步掌握语言
C. 能把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
D. 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永久存在的,具有稳定的连续的特征
19. 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是()
A. 6-7岁
B. 3-4岁
C. 3-5岁
D. 4-5岁
20.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A. 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
B. 从反映外部的,可以直接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内容到内部的内容
C. 从简单的结构发展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
D. 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评价
21. 2012年10月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下面哪些内容()
A. 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和交往能力;
B. 学习自尊、自主、自信;
C. 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D. 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
22.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
A. 气质
B. 自我调控
C. 个性倾向性
D. 个性心理特征
23. 传统的气质类型包括()
A. 抑郁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多血质
24. 自我认识的对象包括()
A. 他人
B. 自己的身体
C. 自己的动作和行动
D. 自己的内心活动
25. 家长的教养观念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家长,应当注意()
A.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养观念
B. 父母双方的教养观点要一致,方法要统一
C. 注意家园沟通,保持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幼儿园的要求一致
D. 创设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
2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除了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快乐,自信;还包括()
A. 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B. 指导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C. 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D. 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27.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制定,如何做到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A. 把握幼儿社会学习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制定学前儿童给社会教育园的目标
B. 必须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根据他们的发展进程来实施教育。
C. 需要经常观察幼儿,以便真正地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D. 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未来乃至全世界的未来
28.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通过()方式,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A.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B.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C.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D.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29. 从内容上看,自我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
A. 物质自我
B. 社会自我
C. 心理自我
D. 意识自我
30.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包括()
A. 自制力
B. 自觉性
C. 坚持性
D. 自我延迟满足
1. 婴儿期同伴交往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婴儿同伴交往的对象更多集中在()
A. 同伴行为
B. 同伴间的模仿行为
C. 玩具或者物体
D. 其他婴儿
2. 一般来说,在学前儿童游戏中,3-4岁幼儿普遍是()
A. 独自游戏
B. 平行游戏
C. 联合游戏
D. 合作游戏
3.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的、零散的相互动作逐步发展到()相互作用。
A. 复杂的、互惠的
B. 复杂的、亲密的
C. 简单的、互惠的
D. 复杂的、单向的
4. ()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A. 同伴关系
B. 亲子关系
C. 性格
D. 气质
5. 亲社会行为中的利他动机是指()
A. 关心
B. 分享、合作
C. 自私的、期望得到奖赏的亲社会行为
D. 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6. 一般出现合作行为的年龄是()
A. 4-5岁
B. 2-3岁
C. 5-6岁
D. 3-4岁
7. 儿童助人行为在()达到顶峰
A. 幼儿园初期
B. 幼儿园后期
C. 小学中期
D. 青少年期
8.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安慰行为是随着个体()能力发展而发展的
A. 语言能力
B. 共情能力
C. 移情能力
D. 理解能力
9.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
A. 对自己有益
B. 对他人有益或者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C. 对家庭有益
D. 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10. 对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亲社会行为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且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文化背景差异
B. 亲社会行为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存在性别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
C. 亲社会行为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
D. 亲社会行为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不存在文化背景差异
11. 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认知的三个阶段是()
A. 服从、模仿和理解
B. 服从、理解和模仿
C. 理解、服从、模仿
D. 模仿、理解和服从
12.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把人的行为分为()
A. 操作行为和社会认知
B. 应答行为和强化行为
C. 操作行为和应答行为
D. 操作行为和强化行为
13. 4-5岁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点是()
A. 能完全理解他人的观点
B. 能知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
C. 开始能够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观点
D. 开始理解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看法
14. 5-6岁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认知的特点是()
A. 对社会规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能作简单的道德判断
B. 能够从事物背后的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但是仍然相信权威
C. 知道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并且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反应
D. 能够理解社会规则,但是不能做道德判断
15. 3-4岁儿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特点是()
A. 知道更多的职业及其特征,并开始对不同社会角色形成基本观念,比如领导、家长等
B. 知道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对职业开始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认识程度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C. 对自己将来要承当的社会角色有了基本的期望
D. 对社会角色有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并且对自己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有了基本的期望
16. 小班儿童归属感的主要特点是()
A. 对家庭的依恋
B. 对幼儿园和集体的归属感
C. 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
D. 对社会的归属感
17. 根据鲍尔比对儿童依恋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划分,2岁以后儿童属于()
A. 前依恋期
B. 依恋关系建立期
C. 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
D. 依恋关系明确期
18.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超脱阶段
A. 调节阶段
B. 失望阶段
C. 绝望阶段
D. 等待阶段
19. 惩罚法一般分为三类:责备、()、暂时隔离
A. 站反思角
B. 辱骂
C. 人身攻击
D. 剥夺
20. 被强化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性行为后,如果立即得到他所需要的强化物,则被强化人再次发生同样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和次数会增加,这种强化叫()
A. 行为强化
B. 消退
C. 正强化
D. 负强化
21. 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行为训练法强调()
A. 观察
B. 模仿
C. 强化
D. 忽视
22. 在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情感训练法包括()三个步骤
A. 观察
B. 移情
C. 情感体验
D. 情感追忆
23. 亲社会行为从动机出发可以分为()
A. 利他动机
B. 互惠动机
C. 利己动机
D. 合作动机
24. 学前儿童同情心的产生基于()
A. 互相帮助的意识
B. 对各种事物的经验
C. 丰富的想象
D. 乐于助人
25.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来进行
A. 教师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暗示与提醒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B. 为儿童创设共同活动的机会,引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C. 用实际生活情境和故事、图画书等,向儿童介绍一些亲社会行为,并教给儿童正确的方法
D. 组织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认知和行为训练
26.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27. 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来源于()
A. 父母、教师的影响
B. 同伴互动
C. 法律和道德规定
D. 社会要求
28. 学前儿童归属感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A. 由近及远
B. 由小到大
C. 由个体到群体
D. 由熟悉到陌生
29. 幼儿园教师通过()设计促进幼儿归属感的教育活动
A. 通过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
B. 鼓励交往和互动,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C. 通过日常竞赛性活动,激发集体荣誉感
D. 通过专门性活动和渗透性活动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0.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表现为()
A. 行为不足
B. 行为过度
C. 行为不良
D. 不适当行为
1.请结合实践举例说明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2.请结合实践举例说明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策略。
1. 科学概念是建立在 (1) 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科学学习的核心是 (2) 。
2. 学前儿童科学学习是 (1) 的过程,其主要方式是 (2) 。
3. 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有: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源于 (1) ;幼儿是在探索中学科学的。
4. 幼儿在科学领域中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可划分为 (1) 、 (2) 、 (3) 三个维度。
5. 发展儿童的好奇心,这一目标属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体系中的 (1) 方面。
6. 挑选分类活动一般适用于 (1) 班。
7. 幼儿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A. 对
B. 错
8. 教师拟定教育活动目标时,以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与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为依据,体现的是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A. 对
B. 错
9. 一般来说,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周围事物的情感,这一目标适合于大班儿童。
A. 对
B. 错
10. 在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外部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材料。
A. 对
B. 错
11.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是统一的。
A. 对
B. 错
12. 简述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的主要技能及其具体目标。
13. 简述4—5岁幼儿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的经验。
1.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是 (1) 。
2. 儿童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学习形式是 (1) 。
3. 运动觉感知比较主要用于认识事物的轻重,它是由肌肉的 (1) 来感受的。
4. 间接指导仅适合非正规性科学活动。
A. 对
B. 错
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指可以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多样的教育内容。
A. 对
B. 错
6. 儿童通过养蚕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属于比较性观察。
A. 对
B. 错
7. 幼儿以积木、沙、雪等材料来模仿周围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是结构游戏。
A. 对
B. 错
8.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常见的方法。
9.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几何形体的特点.
10. 简述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11. 简述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和时间概念的发展的特点。
12. 简述学前儿童学习加减法的特点。
1.请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应问题
宝宝3岁了,是个小女孩,平时在家里唱歌跳舞,和家长打闹开玩笑,吃饭穿衣上厕所,非常自如,学东西很快,知道的和学会的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又早又多。可是一出门,就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了。别的小朋友都在一起跑跑跳跳、打打闹闹,不论怎么鼓励她去玩,她都不去,要不就要拖上家长一起去。而且,平时看见比较陌生的人就害怕,不仅是害怕地哭,而且是拉着家长赶紧走,或者干脆不靠近。在家里的优秀表现在外面一点也没有,而且很胆小,一不如意就哭。
对于宝宝的表现,请提出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
2.请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应问题
近年来,幼儿园的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兴起。轮滑、手工、美术、足球、跆拳道、书法、舞蹈、钢琴等课程应有尽有。有些家长趋之若鹜,不少家长至少让孩子参加了两个兴趣班,一些孩子参加的兴趣班甚至达到了三个以上。更离谱的是,有些宝宝才2岁,老师就三天两头让家长报兴趣班。家长无奈地摇头道:“她连中午吃什么都说不清楚,哪里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呢?”
乍一看,现在的孩子们可真幸福,只要有兴趣,想学什么有什么。但自信一琢磨,其实不然。这些兴趣大多一周上两个半天的课,每门课程一个学期近300元学费,多个兴趣班交叉起来,每天下午的时间都被这些“额外教育”占据。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参加兴趣班,而别的孩子都参加了,那每天下午你的孩子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教室里。更有家长表示:“老师让报英语班的孩子进教室,让没报的孩子在外面吹风,太不合理了!”。
对于当前家长热衷于将幼儿送入各种不同的兴趣班这一社会现象,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谈谈你的观点。
3.请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应问题
小圣的爸爸妈妈有一家公司,在家里,小圣经常模仿爸爸的样子,翘着腿坐椅子,也会模仿爸爸跟同事说话的语气,对爸爸说:“我今天不想听故事,你们给我放儿歌吧!”爸爸听后,觉得小圣的行为很好玩,逢人就说:“我家小圣从小就有当大老板的气质!”小圣今年去上小班了。在幼儿园里,小圣还是跟在家一样翘着腿坐小椅子,还会对老师说:“这个游戏我不想玩了,你换个别的游戏吧!”老师批评了小圣,引导他用友爱、平等的态度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从此小圣在幼儿园的表现就和其他孩子一样。但是回到家里,爸爸还是希望小圣表现出“小老板”的样子。于是小圣在家时是一个“小老板”,到幼儿园时是一个“乖宝宝”。
请结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上述案例中儿童和家长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4. 请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应问题
案例一:一天,吃完饭后坐在小椅子上玩玩具,邻坐的两位幼儿突然争吵了起来,老师走过去,明白了他们争吵的原因,两个人正抓着同一件玩具不肯松手,其中一位幼儿表现出了很无辜的眼神,开始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xxx不给我分享玩具”。
案例二:有一个小朋友,性格比较执拗,往往会因为天气的冷热影响他的情绪而流眼泪,所以在教室里经常会听到他的哭声,小朋友们都开始变得不太喜欢他。一天早上,这个爱哭的小朋友与班里的另一个小朋友一起进幼儿园的门时,老师让他们手牵手走进去,那个小朋友就对我说:“我不要跟他手牵手,我不喜欢他。”
案例三:在户外活动回教室吃完点心后,老师会让小朋友拿好小椅子坐到后面的指定区域准备上课,可还没有开始上课,就有小朋友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XXX不要和我一起坐,他不喜欢我了。”其实,是因为他搬小椅子过去晚了,那个小朋友早已坐好准备上课了。
案例四:在教室,有一个小朋友老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不愿与其他小朋友讲话,性格比较孤僻。可见的时候从不和小朋友们玩耍,就一个人在那里玩弄自己的手指。
请分析以上案例中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请以“小小的苔藓”为主题设计学前儿童的活动计划。模板如下,总字数不少于1000字。